一、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简介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Civil Engineering
宿州学院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是学校2014年新设立的学院,前身是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学校最年轻的学院之一,是安徽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先后开设地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土木工程、交通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地质工程专业获批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安徽省一流专业,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专业,新工科建设专业。“资源与环境”为安徽省应用型高峰培育学科,2024年获批专业硕士授权点。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103人,与安徽农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扬州大学、长江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共20名。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站博士后19人,出站博士后17人,积极为区域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学院现有教职工78人,其中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46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9人,安徽省高校创新团队1个,安徽省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人,安徽省学科(专业)拔尖人才5人,安徽省教学名师2人、教坛新秀3人,安徽省线上教学新秀1人,校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人、后备人选2人,校优秀学术技术骨干3人,校教坛新秀1人;聘请校外行业专家、企业高水平工程技术人员50余人。地质类专业教师党支部为第二批“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学院建成各类实验实训室24个,实验设备固定资产3600余万元,包括高分辨率等离子质谱仪、V8网络化多功能电法仪、激光剥蚀系统、热重分析仪等1074台件。与企事业单位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40余个。 与皖北煤电集团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共建 “国家煤矿水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国内唯一一家以煤矿水害防治为主导研究方向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院还建有安徽省矿井勘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矿井地质工程协同创新中心(2011计划)、安徽省皖北地下水高效开发利用和灾害防治工程研究中心和1个安徽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搭建高水平优质平台。
学院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开展有组织科研。近年来,主持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30余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获批横向项目10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600多万元;在国内外多个期刊发表科研论文400余篇,其中被SCI、EI等检索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7部,主参编各类教材6部。在矿区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基础研究与水文化探技术研究、厚松散层及超薄覆岩条件下回收煤柱资源研究、混合水源识别研究、矿区水资源与环境问题及灵璧石相关研究方面的多项成果居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等奖项近10项。
学院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育人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近5年,先后获批国家级、省级教学研究项目30余项,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9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学生获批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0项,在各类学科技能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项6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本科生考研率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其中2022届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学霸宿舍”事迹受到新华网、人民网、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新闻网等主流媒体报道。
学院学术交流广泛,通过组织国际互派访问学者及联合培养研究生、博士后的形式,与国内、外多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印度理工学院等)和科研院所(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煤科院等)建立紧密的学术交流及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同时,与地方多家企事业单位(皖北煤电集团、淮北矿业集团、中煤第三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水文勘探队及物探测量队等)建立了良好的人才培养、科技攻关、成果转化等合作关系。
学院将继续弘扬“诚心做人、用心做事、良心做学问”院训精神,锚定建成“矿井水特色鲜明、水文地球化学省内一流、国内有影响的应用型工程学院”的目标,戮力同心、锐意进取,矢志不渝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在砥砺奋进中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数据更新至2025年02月)